研究内容
1.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设计策略

图1.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设计策略。
该图展示了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设计策略,涵盖打印技术、墨水、生物活性因子、支架结构等方面。打印技术包括光基和喷嘴基等多种技术,墨水需具备多种特性,生物活性因子影响支架功能,支架结构设计涉及孔隙和管道结构,这些要素相互关联,共同影响支架性能。
2. 血管生成-成骨偶联机制

图2. 血管生成-成骨偶联机制。
图中呈现了正常骨发育和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的血管生成-成骨偶联机制。正常骨发育经软骨内骨化形成复杂血管网络;骨缺损愈合分为血肿形成、软骨痂形成、硬骨痂形成和骨重塑四个阶段,各阶段中血管生成与成骨相互作用,共同促进骨修复。
3. 3D打印策略

图3. 3D打印策略。
介绍了多种3D打印技术的系统,如选择性激光烧结、立体光固化、数字光处理、熔融沉积、激光熔融建模、挤出打印和喷墨电子书写等。这些技术原理不同,各有优缺点,在构建血管化骨修复支架时发挥着不同作用,为支架的制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。
4. 部分打印墨水的化学结构式

图4. 部分打印墨水的化学结构式。
展示了海藻酸钠、GelMA、胶原蛋白、PCL、PLA、PLGA和聚己内酯等打印墨水的化学结构。这些墨水具有不同的特性,在3D打印血管化骨修复支架中,其结构决定了支架的性能,如生物相容性、机械性能、降解性等,影响着细胞的生长、黏附和分化。
5.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孔结构设计

图5.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孔结构设计。
合理设计孔结构可实现促进成骨和血管生成的双重功能,为支架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6.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管结构设计

图6. 血管化骨修复支架的管结构设计。
这些管结构可促进营养物质运输和血管生成,模拟天然骨血管结构,有助于提高支架修复骨缺损的效果。
7. 在糖尿病性骨缺损中的应用

图7. 在糖尿病性骨缺损中的应用。
为糖尿病性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,通过改善局部微环境,促进血管生成和骨再生。
8. 在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中的应用

图8. 在骨质疏松性骨缺损中的应用。
这些支架可调节骨代谢状态,促进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,为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有效手段。
9. 在仿生骨膜中的应用

图9. 在仿生骨膜中的应用。
这种仿生骨膜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,有望改善骨修复效果。
10. 在骨肿瘤术后骨缺损中的应用

图10. 在骨肿瘤术后骨缺损中的应用。
这些支架为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策略,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